今時已經不同往日,香港變化日新月異,而銅鑼灣演變之急速更是遠超其他地區,不但由工業重鎮搖身變成購物中心,更混雜社區組織、住宅、高級寫字樓等各式元素。部分舊事物在社區演化過程中獲得保留,舊與新交融無間,創造出一個別樹一格的大熔爐。
某些舊日痕跡已經抹去得七七八八,例如甚少人會記得是多年前的第一波發展浪潮,將銅鑼灣納入為香港市區的一部分。當年,銅鑼灣名副其實是一個海灣,南邊是客家鄉村大坑村,西邊是後來稱為「東角」的一個細小半島。
東角是英殖民地政府於1841年成立後,首批賣出的地皮之一。一間稱為渣甸洋行(即後來的怡和洋行)的廣東貿易公司以565英鎊購入該地,在海皮興建辦公室。
1842年,渣甸在鄰近一座山丘上建起人稱「大班屋」的華麗總部大屋,後來該地亦因而獲命名為「渣甸山」。
隨著渣甸的大班遷入大班屋,其後數十年東角發展為香港首個工業重鎮,船塢、貨倉、工廠,以至1878年落成的首家糖廠粉粉落戶此地。1880年,香港首家雪廠啟用,從此無須在從美國紐英倫遠道運冰來港。此外,當年香港的硬幣都是於皇家鑄幣廠街鑄造,這條街道在地圖上現已不復存在了。
工業蓬勃帶動其他商業發展,例如香港其中最早期的露天市集是位於東角及渣甸山之間的渣甸街,而沿西邊的波斯富街、霎街、羅素街等就建起多棟唐樓,形成延綿的商業及住宅社區網絡。香港首個公園就在附近,即今日的紀利華木球會一帶。
東角的發展牢牢把握在渣甸的手中,甚至可說香港的命脈也在洋行的掌握之中。據《紐約時報》所描述,作為殖民地早年最具影響力公司的掌陀人,渣甸的大班自然是香港社會的核心人物。每當大班出埠歸來,其輪船入港之時,港口都會鳴炮禮致敬,當年是政府高級官員才可享有的隆重歡迎儀式。時至今日,每日正午景隆街街尾都會鳴放午炮,延續這個傳統。
英國大班當然不會放過每一宗生意機會。1923年,於廣東出生及成長,並於美國接受教育的商人利希慎,提出以400萬港元買入渣甸山,渣甸大班當然樂於將地皮連建於1842年的大班屋一併拱手相讓。利希慎有意夷平渣甸山作進一步發展,然而考慮到龐大開支,加上與政府磋商遲遲未有結果,後來擱置計劃,改而在該地興建遊樂場,取名為「利園」。
今時已經不同往日,香港變化日新月異,而銅鑼灣演變之急速更是遠超其他地區,不但由工業重鎮搖身變成購物中心,更混雜社區組織、住宅、高級寫字樓等各式元素。部分舊事物在社區演化過程中獲得保留,舊與新交融無間,創造出一個別樹一格的大熔爐。
某些舊日痕跡已經抹去得七七八八,例如甚少人會記得是多年前的第一波發展浪潮,將銅鑼灣納入為香港市區的一部分。當年,銅鑼灣名副其實是一個海灣,南邊是客家鄉村大坑村,西邊是後來稱為「東角」的一個細小半島。
東角是英殖民地政府於1841年成立後,首批賣出的地皮之一。一間稱為渣甸洋行(即後來的怡和洋行)的廣東貿易公司以565英鎊購入該地,在海皮興建辦公室。1842年,渣甸在鄰近一座山丘上建起人稱「大班屋」的華麗總部大屋,後來該地亦因而獲命名為「渣甸山」。
隨著渣甸的大班遷入大班屋,其後數十年東角發展為香港首個工業重鎮,船塢、貨倉、工廠,以至1878年落成的首家糖廠粉粉落戶此地。1880年,香港首家雪廠啟用,從此無須在從美國紐英倫遠道運冰來港。此外,當年香港的硬幣都是於皇家鑄幣廠街鑄造,這條街道在地圖上現已不復存在了。
工業蓬勃帶動其他商業發展,例如香港其中最早期的露天市集是位於東角及渣甸山之間的渣甸街,而沿西邊的波斯富街、霎街、羅素街等就建起多棟唐樓,形成延綿的商業及住宅社區網絡。香港首個公園就在附近,即今日的紀利華木球會一帶。
東角的發展牢牢把握在渣甸的手中,甚至可說香港的命脈也在洋行的掌握之中。據《紐約時報》所描述,作為殖民地早年最具影響力公司的掌陀人,渣甸的大班自然是香港社會的核心人物。每當大班出埠歸來,其輪船入港之時,港口都會鳴炮禮致敬,當年是政府高級官員才可享有的隆重歡迎儀式。時至今日,每日正午景隆街街尾都會鳴放午炮,延續這個傳統。
英國大班當然不會放過每一宗生意機會。1923年,於廣東出生及成長,並於美國接受教育的商人利希慎,提出以400萬港元買入渣甸山,渣甸大班當然樂於將地皮連建於1842年的大班屋一併拱手相讓。利希慎有意夷平渣甸山作進一步發展,然而考慮到龐大開支,加上與政府磋商遲遲未有結果,後來擱置計劃,改而在該地興建遊樂場,取名為「利園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