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美華
艺鵠ACO創辦人
早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展出現之前,早在國際畫廊落戶本港之前,
早在富豪收藏家開始蒐羅亞洲藝術品之前,May Fung馮美華就已經活躍於香港藝壇。
戴著橢圓眼鏡、留著銀白湯碗髮型的May,可說幹勁十足。她既是香港視像藝術先驅之一,亦是一位藝術教育家,同時也是藝文組織「艺鵠」ACO的創辦人。May在艺鵠的其中一樣工作,就是將位於軒尼詩道的富德樓變成一條集藝術工作室、書店及天台花園於一身的多層式藝術村。
「當我起步時,香港的藝文環境絕不如現在般充滿朝氣。」她說。「無論藝術家、藝廊、還是各類為藝術而設的空間,都不如現在那麼多。當年藝術家們都慣於自力更生,埋首創作、籌措經費、或搞展覽。」
May於1952年在山頂出世,然而並非在豪宅,而是在工人房裡。她的父親是廚師,而母親則為一個富有的英國家庭當家傭,後來他們落戶柴灣山上一個寮屋區。May家裡很窮,沒有錢買玩具,但若然她考試成績好,父親會給點錢May去買票看電影,以作獎賞。
自此,她便開始對電影的畢生狂熱。到16歲時,May已對法國和意大利的前衛電影瞭如指掌。22歲時,她加入了一個本土電影鑑賞學會——鳳凰電影會(Phoenix Cine-Club)。在香港中文大學修畢電影課程後,May開始用超八毫米攝影機製作自己的實驗電影。1986年,電影學會解散,May就與其他三位藝術家鮑藹倫、黃志輝和毛文羽組成一個名為「錄映太奇」(Videotage)的視像藝術組織。
錄映太奇借用劇團進念.二十面體位於跑馬地的工作室,影響力迅速增長,席捲香港早期的當代藝術界。May融合視像與裝置藝術,創作出別具一格的三維作品:「每樣事都是無心插柳,但每個人都非常專注。在這裡你無需跟人交際應酬,沒有辦公室政治,只需做好自己的作品,獨立而單純,沒有現今世代的繁雜冗贅。」
May亦將心力投放於教育事務。於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,她曾協助藝術家王禾璧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工作坊。當時她開始在本地大學兼職講課,後來更加入由黃英琦於2006年創立的香港兆基創意書院。這是香港第一間以研習藝術、設計及媒體為主的中學。
後來, May在事業上遇到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。在2003年的一個座談會上,她談到香港藝術家若要找尋租金相宜的工作室,確實非常困難。座談會結束後,富德樓的業主跟她接洽,請她代為管理該幢物業,May就將大廈變成了藝術家和獨立文化團體的樂園。十年過後,業主更慷慨捐出整幢樓宇。
May現居錦田,養了四隻狗,不時帶牠們到大帽山散步。在香港藝術界背後出力之餘,她仍保留著一份創作熱誠。 「我仍然醉心視像藝術,希望將來有機會製作一齣長篇電影。」她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