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nu

銅鑼灣的祆教禮拜堂


粤港澳祆教慈善基金主席Neville Shroff及祭司Ervad Homyar Nasirabadwala

 

祆教(Zoroastrianism) 起源於三千多年前古波斯,是世上已知最古老的宗教。這個一神論的教派,一直奉行善思、善言和善行(波斯語humatahukhtahuvarshta)為中心教義。

每當提起祆教,不少人會聯想起它的另一個名稱「拜火教」。顧名思義,每個祆教聖殿都燃燒著聖火,持久不滅,但正如香港祆教社群祭司Ervad Homyar Nasirabadwala解釋,拜火並非祆教的重心:「教堂中燃點的火焰,其實是聖潔的象徵。」

香港祆教群體是由「巴斯人」(Parsis)所組成,他們的祖先是在公元七世紀從波斯移居至印度的祆教教徒。雖然大多香港人都不懂區別,但印度人和巴斯人是兩個不同族群。「雖然香港約有40,000名印裔人,但平均只有220名巴斯人。」香港祆教社群會長Neville Shroff表示。「巴斯人於18世紀首度來華,大多數都是商旅。他們沿著當時發展蓬勃的貿易路線來到遠東,部分落戶香港。」

「儘管人數稀少,我們的群體對香港的發展有著莫大影響。他們在這地方,創出很多驕人歷史。」

另一樣鮮為人知的事實,就是巴斯群體對香港社會的早期發展舉足輕重。Ervad Homyar想起曾在香港大學遇過一班學生,他們對香港巴斯裔商人麼地爵士(Sir Hormusjee Naorojee Mody)捐款興建港大一事毫不知情。 「10月12日是麼地爵士的生日,所以我專程到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拜見他的銅像。經過的學生全不知道,這座雕像是為了紀念這位為香港教育貢獻良多的慈善家。」他說。

尖沙咀的麼地道就以麼地爵士的名字命名,就如律敦治醫院仍以其創辦人Jehangir Hormusjee Ruttonjee的名字命名一樣。另一位巴斯裔商人Dorabjee Mithaiwala則於1888年創立天星小輪。而事實上,香港許多街道和建築物,依然見證著巴斯群體對香港的深遠影響,當中包括旭龢道、碧荔道和巴力大廈等。

「儘管人數稀少,我們的群體對香港的發展有著莫大影響。」Neville說。「他們在這地方,創出很多驕人歷史。我們的群體從來勇於挑戰,敢於開創。我們的祖先當初坐船,乘風破浪,無懼被颱風巨浪淹沒之險遠道到港,這些都體現出他們的冒險家精神。」他解釋說。

「行善是我們信仰最重要的其中一環。無論身份地位,任何人都不應蔑視弱勢或不幸的人士,相反更應該向他們伸出援手。」

今日的巴斯群體,主要活躍於銅鑼灣禮頓道的善樂施大廈附近。這大廈原本是一幢建於上世紀30年代的兩層建築,其後於1993年拆卸重建。善樂施大廈是巴斯群體的聚集地,他們會定時在此聚會、祈禱、聯誼、進行婚禮或舉行兒童的受信禮(Navjote)。Ervad Homyar會於祈禱大堂舉行儀式,這裡空間寬敞,足以讓信徒相聚用餐和慶祝。「我們每月大約有三至四個活動,當中費用全免。這裡有燒烤區,更有一個青年群組。」Neville說。「我們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人,所以如果信徒的朋友想參加我們的聚會,我們無任歡迎。」

祆教群體也積極參與慈善工作,為香港超過40多個慈善組織以及全球各地祆教社區提供支援。「行善是我們信仰最重要的其中一環。」Ervad Homyar說。 「無論身份地位,任何人都不應蔑視弱勢或不幸的人士,相反更應該向他們伸出援手。」

對Neville來說,其首要任務是確保祆教群體的未來得以存續。「在香港,律敦治、麼地或Mithaiwala都相繼離開了,他們整個家族亦不復存在。 我們的群體亦正在萎縮,其中一個原因是很多巴斯人與非教徒通婚。理論上,祆教不允許異教通婚,因為異教通婚誕下的子女將不再是巴斯人。」 Neville解釋說。「如何將我們的傳統傳承及延續下去,讓這信仰50年後仍能存在於世? 這正是我們面對的問題。」Neville跟世界其他祆教群體領導者一直緊密聯繫,致力幫助香港和海外信徒在傳統與現代之間覓得平衡,讓這個族群得以傳承下去。

與此同時,Ervad Homyar和Neville透過公開演講,讓更多人認識祆教,而Ervad Homyar則為孩子授課,向他們傳授教義。「善言、善思和善行看似簡單,但你先試試身體力行一個星期,就知道殊不容易!」Ervad Homyar笑說。